Records
- Results per page : 50
A PROTEAN SAGA
The Chinese-medium school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and supported by the ethnic Chinese community in Malaysia make fascinating study. In fact, student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can find practically all they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o-called “problems of education” by engrossing themselves in a study of these schools...
- Date
- 1990-01-01
- Categories
- CMCS Publication > General Book
Journal of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VOL.01
创立华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83年在槟城召开的“全国华团文化大会”,两年后即1985年1月华研以“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的名义成立,由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负责管理。自成立以来,华研不仅积极搜集资料、出版书刊、举办研讨会,还汇集各领域学者、专家探讨华人社会所面对的问题。虽然如此,作为一所学术机构,当时华研的定位并不明确,组织也有欠完善。1993年7月华研申请成为一所独立的非营利机构,实行会员制,由会员大会选出董事会管理。这项转变标志了华研的一个新起点。近年来,华研才明确地被定位为一所学术研究机构,以“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为其主要的学术范畴。目前华研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来日方长。
- Date
- 1997-08-01
Reviewing Malaysian Education
Education is one sphere that has continued to be of great interest and concern to all communities in Malaysia. That it has been overtly "politicised" is an observation made today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 Date
- 1990-01-01
Rosa Sinensis VOL.08
华人在马来西亚原本可说“无史”可言。在“移民史前\它不过是中国人眼中的一片鸿蒙璋薪之地。一切必须待到祖辈们开始踏足这片土地,并于斯开荒拓土之后,华人对马来西亚才发生了实质的意义,华人也才进入马来西亚史之中。因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是从无数个小地方、小乡镇延伸而来的。不妨说,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讲,没有地方史即意味着,我们无以为始……
- Date
- 2001-03-01
Rosa Sinensis VOL.01
马华出版界这几年显得相当活跃。各种本地出版的书类纷纷出炉,杂志种类也不少,在外来娱乐杂志的助阵下亦有数十种之多,然而我们的社会惟独欠缺一个可供知识界参与、交流的阵地。大马华人的经济生活问题老早已经解决,但马华人文泉源长久以来却似乎只停留于靠中文报副刊支撑的局面。世纪末回眸,自本世纪初始,创办知识刊物就是中国知识界不绝如缕的最爱,不管是在怎样不利的政经情势下亦从未间断。从比较早期的《新青年》、《新月》、《语丝》、《自由中国》。到近期的《走向未来》、《二十一世纪》、《读书》等,创办知识杂志寝寝乎成了中国知识界的传统。尽管马华社会在八十年代中期曾经出现《文道》月刊,但它最终仍逃不过关闭的厄运。本世纪即将终结了,难道马华社会还要继续割断这道传统不可?在这样的情境下创刊,《人文杂志》恰好弥补了这道空白。
- Date
- 2000-01-01
Rosa Sinensis VOL.02
德国人曾受“德国人不是二等法国人”的“德国问题”困扰,中国更有其“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中国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不可能解决的,从而诱使知识分子不断地深化他们对各自国族问题的理解,并设法去解释之。当问题永远不能解决并且永远成为问题时,一个社会的焦聚点乃至看待问题的观念传统于焉形成。因此厘清问题洵为重要。那么,马华社会是否存有什么“基本问题”?其指涉为何?以一般的说法而言,则“马华问题”是指“华人受不平等的待遇”……
- Date
- 2000-03-01
Rosa Sinensis VOL.03
何启良曾经说过一句为人熟知的质询:“马华政治究竟有没有思想可言?”这句询问所蕴含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得以重估许多原本已经成为“想当然尔”的历史惯论。如今我们再加以检视马华历史,尤其面对“左翼运动”的浮现、汹涌,以至退潮这一直原就备受忽略的历史激流,我们会发现可能左翼思想恰恰正是马华史上唯一可堪称得上“思想”的重要一页。在这个“思想” 的大纛下, 迸发出了一个激情无比的时代,马华社会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
- Date
- 2000-05-01
Rosa Sinensis VOL.04
中国人历来即存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但随着近代的纷乱,这个从不轻言离开故土的民族竟也离散而去。南来者即是其中一支。无需否认,我们都是移民之子,马华社会是个移民社会。移民社会自有它与生俱来的特质,若依据社会学家的说法,移民天生上具有无可救药的漂泊感。从生物学来看,逐食求生更是生物界自然的本能反应。对华人来说,漂泊的经验应该是很悠远的了,仿佛他们的后代自然的也遗传了先人这样的集体漂泊意识……
- Date
- 2000-07-01
Rosa Sinensis VOL.05
最近昕见一则关于美国芝加哥开埠的故事,颇为感动不已。故事大约如此:早期从大西洋彼岸徙迁至美洲新大陆拓荒的白人多务农,但这些农民在务农之余,竟然想到罢在那荒芜与没有历史之地创设艺术与具有美育意义的场所,以资自己与孩子流连的去处。今天著名的芝加哥美术馆就是当年农民的其中一项遗产。这种“壮举”的背后所需要的是何等的魄力!不要说这是我们的苦力先辈所远不可及,即使今天我们的社会又何以堪比拟。由这故事也使我们得以窥知美利坚共和国此只区区二百年历史的国度崛起的深层因由……
- Date
- 2000-09-01
Rosa Sinensis VOL.06
实际上,没有一个民族或文化是单一静止的实体。任何群体与生俱来皆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欲求。而这种自主意欲在漫长的历史互动脉络中,又经过自我神圣化、图腾化以及想象之后,形成了“国家/民族”(nation)的观念。“马来自民族”的形塑(Bangsa Melayu)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追溯起来,它其实是由武吉斯(Bugis)、亚齐(Acheh)、爪哇(Jawa)、米南加保(Minangkabau)等许多不同族群(ethnic)所组成的。这些族群即使在其来源地印尼至今仍然保有自己的族群认同,但在马来西亚现实情墙下则发生了彻底的认同遗忘。早期一些马来小说甚至还描绘了二战前这些族群间的摩擦。
- Date
- 2000-11-01
Rosa Sinensis VOL.07
步履蹒跚的第二十个世纪终于过去了。在整个世界仿佛都在流行“回顾热”之中,霍布斯鲍姆的力作《极端年代:短二十世纪,1914-1991》最值得注视。他悲观的认为,十九世纪是“不间断的物质、精神和道德进步”的时期,而二十世纪则从一九一四年开始了文明和道德的全面衰落。关于如何评定二十世纪可谓聚讼纷纭,但基调之悲观却显得那么不约而同。中国知识及思想界对这一百年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反思与忏悔,历史的关头毕竟不容轻易得过且过。百年了,这百年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来说,其历史意义相较与中国或其他地方来说,其实一点也并不显得那么令人轻松。
- Date
- 2001-01-01
Rosa Sinensis VOL.09
自二战以来,大众文化开始大兴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形式可以说终于找个有效的途径全面入侵文化领域了。步入八十、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位居第三世界的亚洲国家在经济上也逐步转型,马来西亚中文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亦深受西方及经由港台转手的大众文化影晌。尽管如此,我们对这些外来的流行文化的了解却不到值得一说的程度。但这股“其兴也暴,其去也疾”的流向所可能带来的困惑和给社会精神生活造成的冲击却不应等闲视之,事实上这一发展已经便到马华文化景观全然改观……
- Date
- 2001-05-01
Rosa Sinensis VOL.1
在十五华团领导机构负责人积极策划与推动下,华社资料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一九八五年元年宣告成立,并在同年九月正式开幕。这三年来,资研中心的工作重点包括:(1)网罗各领域的专才,组成各研究组,展开各项研究工作;(2)广泛收集剪报、杂志、图书、政府出版品等各方面的资料,供社会人士使用;(3)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及座谈会等,以便将各种知识、讯息传播出去,并且制造各种讨论和研究的交流机会;(4)出版研究成果及学术论著;(5)提供各种资讯及电脑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 Date
- 1988-02-01
Rosa Sinensis VOL.11
法国学者雷南(Ernest Renan)于1882年巴黎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指出,国家构成的两个条件是,其一国民必须拥有共同的历史意识:国民也必须有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意愿,此其二。显然地,凝聚共同的历史意识成了国族打造的第一道工序。自十九世纪以降,随着国族主义思潮之盛行, 历史的研究与教学无不受到冲及,各国的教育体系虽各有不同,但在竭力培养历史认同方面却几无二致。我国独立以后,“民族国家主义”亦处处显迹于教育制度之上,国民义务教育即尝试为建构一个“同质的共同想象时空”服务。当然此一想象主体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其他族群包括东马土著,或华人“特殊经验”,则只在这论述系统中成了“不协调”之物。
- Date
- 2001-09-01
Rosa Sinensis VOL.13
十九世纪初,当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之时,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曾不讳言的指出,欧洲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批评”。他在《当代批评的功能》直陈道,就是因为批评的缺失“使得拜伦如此内容空虚,雪莱如此涣散,华兹华斯尽管深刻,却仍然缺少完整和多样。”对于阿诺德而言,没有批评就不会有完整的创造,批评是创造的基础。这基本上是个自明的问题……
- Date
- 2002-01-01
Rosa Sinensis VOL.15
毛泽东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晌,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可是,任何大历史的宏伟叙事,显然并非如此偶然即可意外促成,它也必然是特定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同样的,我们虽然仍无法证实发生于三十余年前的五一三族群冲突,是一次历史的擦枪走火抑或人为的预谋策动,但它的非偶然性却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族群的矛盾因子即使不以“这样”的形式爆发,也会以“那样”的方式呈现。
- Date
- 2002-05-01
Rosa Sinensis VOL.17
就感情渊源而言,独立后的砂劳越既存在于马来西亚之内,也置身马来西亚之外。所以谢文庆(Cheah Boon Kheng)在《马来西亚:国家的建构》指出,东马砂沙两州如何整合到联邦的大家庭,一直是形构民族国家大工程的一大挑战,也是历任领导人的责任……
- Date
- 2002-12-01
Rosa Sinensis VOL.18
本期内容:1、漫游后殖民城市(潘永强) 2、从全球化与区域性的视野重构槟城历史(王琛发) 3、跨语系与超省籍:晚清驻槟城领事的国族意识及其融合槟城华侨的贡献(莫顺宗) 4、从胡文虎的思想看其在槟城的捐献(陈星南) 5、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新马华文报章的政治立场(陈美萍) 6、小脚与全中国男人的 “性癖” (虹影) 7、 “我我不休” 的时代(赵毅衡) 8、当代新儒家面对民主:肯定、批判抑或超越?--祝家华“人文沙龙”讲座记录(杨嘉嘉 整理) 9、海外华人研究的立碑者--颜清湟教授访谈录(叶金辉) 10、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认同(辛金顺) 11、理念化了的生命哲学观--评(丰乳肥臀》中的生命意识(包兆会) 12、全球视域下的多元思考--读王润华先生的《新马华文后殖民文学》(南治国) 13、白色立体空间 “一个月特定场域过程装置” (梁玉美)
- Date
- 2003-03-01
Rosa Sinensis VOL.19
本期内容:1、更多元的媒体研究(潘永强) 2、李永球出版太平历史人物集 3、多频道生态下的华语电视新闻——浅论公共电视制度(傅向红) 4、感性化的国族叙事——2002年国油[PETRONAS]国庆电视广告分析(傅向红 ) 5、华人社会、中文报业与新闻自由运动——兼论华社对中文报业的 “文化事业情结” (庄迪澎) 6、四夷馆人编的第一部马来语词典《满拉加国译语》(杨贵谊) 7、如何打倒英语帝国主义(赵毅衡) 8、创办 “天人文化书院” 刍议(祝朴然) 9、比武过招描写与传统武德崇拜(王立) 10、抗战文艺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现代作家南洋启示录(张松建) 11、海外华文教育与大中华文化的命脉(龚鹏程) 12、我国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杨欣儒) 13、书写新加坡与新加坡书写——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朱崇科) 14、关于《槟榔屿华人史话》(曾松华)
- Date
- 2003-06-01